王朔文集.epub
预览字体调节
王朔文集(典藏版) 王朔 简介 王朔在作者们这个时代是孤独的,是他在最正确的方向上坚持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直面人生的精神。大多数的人被他表面上的游戏味、痞子腔所蒙蔽,没有看到他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启蒙主义者,对他的小说里流露出来的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对爱情的渴望、对个体的人的存在价值渴求视而不见。 这几本书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作者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作者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仅仅因为作者不知道更多的东西,才认为有趣,虚张声势地写下来。这些情景不在了,这些人也散了,活着的也未老先衰,作者也不再那么说话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时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能力。 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作者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目录 作家简介 纯情卷 空中小姐 永失我爱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 浮出海面 过把瘾就死 动物凶猛 挚情卷 橡皮人 许爷 我是“狼” 玩得就是心跳 给我顶住 矫情卷 无人喝采 刘慧芳 我是你爸爸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人莫予毒 懵然无知 谐谑卷 顽主 一点正经没有 你不是一个俗人 痴人 千万别把我当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修改后发表 谁比谁傻多少 枉然不供 其他卷 看上去很美 编者的话 自 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张新波:《王朔:整天胡说八道》 美人赠我蒙汗药 第一篇 写作与伪生活 第二篇 做不了你自己 第三篇 谁的理想与价值 第四篇 自贱与贱人 第五篇 残酷的传媒 第六篇 误读歪曲与人身攻击 第七篇 金庸的媚俗与媚俗的余秋雨 第八篇 谁造就了文化恐龙 第九篇 知识的诚实与道德 第十篇 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第十一篇 导演能坚持什么 第十二篇 要市场或者要艺术 第十三篇 由“性”而起的混乱 第十四篇 生活里有一种野蛮的力量 第十五篇 传统也可能是一种骗术 第十六篇 无聊的传统继承者 第十七篇 从厚黑学里找谋略 第十八篇 文学史上谁站得住 第十九篇 悲剧的鲁迅 第二十篇 文学语言的泛政治化死亡 第二十一篇 年轻一代的“身体政治学” 第二十二篇 港台“普通话”大泛滥 第二十三篇 有没有不猥琐的性描写 无知者无畏 编者序 (辑一 我看) 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 我看王朔 我看老舍 我看金庸 我看鲁迅 他们曾使我空虚 (辑二 序文) 放着明摆的痒痒肉不挠——不庸俗 与其当披着狼皮的羊不如直接当羊 一个才尽的老作家对老腕新秀的殷切期望 日本病人 身后一片废墟 不是我一个跳蚤在跳 七年沉淀换了一副心情 现在就开始回忆 (辑三 我感) 《阳光灿烂的日子》追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亲——有时需要小心躲避的东西 我的文学动机 (辑四 我答) 答葛浩文先生问 鸟儿问答 我的最大弱点:爱自己——而且自己知道 电影《诗意的年代》中的几本声音 新狂人日记 第1节:日记(1) 第2节:日记(2) 第3节:日记(3) 第4节:日记(4) 第5节:日记(5) 第6节:日记(6) 第7节:日记(7) 第8节:日记(8) 第9节:日记(9) 第10节:日记(10) 第11节:日记(11) 第12节:日记(12) 第13节:日记(13) 第14节:日记(14) 第15节:日记(15) 第16节:日记(16) 第17节:日记(17) 第18节:日记(18) 第19节:日记(19) 第20节:日记(20) 第21节:日记(21) 第22节:日记(22) 第23节:日记(23) 第24节:日记(24) 第25节:日记(25) 第26节:日记(26) 第27节:日记(27) 第28节:日记(28) 第29节:日记(29) 第30节:死后的日子(1) 第31节:死后的日子(2) 第32节:死后的日子(3) 第33节:死后的日子(4) 第34节:死后的日子(5) 第35节:死后的日子(6) 第36节:死后的日子(7) 第37节:死后的日子(8) 第38节:死后的日子(9) 第39节:死后的日子(10) 第40节:死后的日子(11) 第41节:死后的日子(12) 第42节:死后的日子(13) 第43节:死后的日子(14) 第44节:死后的日子(15) 第45节:死后的日子(16) 第46节:死后的日子(17) 第47节:死后的日子(18) 致女儿书 1 2 3 4 5 6 王朔答编辑问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谈话之一 谈话之二 作家简介 王朔,1958年,出生于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1976年毕业于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第11期),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出生后不久,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大院里有各地的人,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北京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上中学后,王朔搬进了城,朝阳门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北京的语言对他来讲是陌生的。由此可见,今天王朔的语言,跟“老北京”是没有渊源关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语言交流后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 “调侃”,成为王朔语言是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你也一定要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种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调皮捣蛋差不多的把戏,却惹得大人们生气了。 有人问王朔:“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名利了。”王朔答。王朔写了社会边缘上的人,以往,游手好闲为社会不允许,每个人的社会位置都非常明确,新时期以来,很多人生活在社会边缘。过去中国的中产阶级,依附在权力阶层,由政府、军队、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构成,改革开放前,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强的优越感,经济状况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开放后,这个阶层逐渐瓦解,他们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经济上的优越被私营者代了,政治上的优越感又很模糊,他们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又没受过太多的教育,社会位置急剧变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们,社会位置的提升和知识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贩打腰提气,现在是受过教育、有能力的人扬眉吐气,每个作家不可能写尽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写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农民、知识分子一样,王朔对“边缘人”的了解,使他的笔下都是这一群人。 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虽非是书香门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这种出身对与他以后在作品轻车熟路地描写北京市井生活有极大补益)。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王朔少年时就读于韶山中学,在学校并非一个顽劣的学生,甚至曾经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虽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为此被关押了三个月时间。 1976年夏,王朔高中毕业后到山东参军,在部队中是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1978年在大学恢复招生的时候,王朔兴起了报考文科的欲望,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偶然将习作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等待》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文笔还很学生腔。然而在1978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当时,它无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显示了王朔的创作潜力。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和《许爷》等作品中。 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商人的视角使他知道什么东西适于出售,于是他挑选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果然,在《当代》上一投而中。 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 随着出书频率降低,王朔开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赠我蒙汗药〉似乎显得有些江郎才尽,真正重新引起媒体关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砖杂文集〈无知者无畏〉,里面把金庸琼瑶并列成“四大俗”,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金王论战,与以往不同,网络的参与使这场论战迅速升级和白热化,而无知者无畏,也跟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样,成为年度热门话语。 最近又出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语言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开篇《我的千岁寒》,文字简洁,富有诗意,还被赋予了时态。最后一篇《唯物论史纲》谈的是宇宙和物质,虽然有些常识性错误,但语言依然有着王朔式的霸气。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距离王朔和冯小刚联手编剧的《一声叹息》已经过去了10年,《非2》首映冯小刚称与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弹,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续集中的发挥,不仅台词金句频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纯情卷 空中小姐 一 我认识王眉的时候,她十三岁,我二十岁。那时我正在海军服役,是一条扫雷舰上的三七炮手。她呢,是个来姥姥家度假的中学生。那年初夏,我们载着海军学校的学员沿漫长海岸线进行了一次远航。到达北方那个著名良港兼避暑胜地,在港外和一条从南方驶来满载度假者的白色客轮并行了一段时间。进港时我舰超越了客轮,很接近地擦舷而过。兴奋的旅游者们纷纷从客舱出来,挤满边舷,向我们挥手呼喊,我们也向他们挥手致意。我站在舵房外面用望远镜细看那些无忧无虑、神情愉快的男男女女。一个穿猩红色连衣裙的女孩出现在我的视野。她最热情洋溢,又笑又跳又招手,久久吸引住我的视线,直到客轮远远抛在后面。 这个女孩子给我留下的印象这样鲜明,以致第二天她寻寻觅觅出现在码头,我一眼便认出了她。我当时正背着手枪站武装更。她一边沿靠着一排排军舰的码头走来,一边驻足入迷的仰视在桅尖飞翔的海鸥。当她开始细细打量我们军舰,并由于看到白色的舷号而高兴地叫起来时——她看见了我。 “叔叔,昨天我看见了这条军舰。”女孩歪着头骄傲地说。 “我知道。”我向她微笑。 “你怎么知道?” “我看见你了,在望远镜里。” 女孩兴奋得眼睛闪着异彩,满脸红晕。她向我透露了她的心头秘密: 她做梦都想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为什么呢?” “戴上红领章红帽徽多好看呀。” 女孩纯朴的理想深深感动了我。那年夏天真是美好的日子。女孩天天来码头上玩,船长破例批准她上舰。水兵都喜欢她,领她参观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军舰,我让她坐进我的三七炮位里,给她扣上我那沉重的钢盔,告诉她,炮管子虽然不粗,但连续发射起来,火力相当猛烈。我们海军几次著名的海战,都是以三七炮为主力干的,出过很多英雄炮手。 “那,叔叔,要是你碰上敌人,你也会成为战斗英雄啦?” “那自然。” 女孩和我的逻辑是简单的,十分有理的。 一天傍晚,女孩在我们舰吃过饭,回家经过堤上公路。忽然海风大作,波涛汹涌,呼啸的海浪越过防波堤,漫上了公路,一时,沿堤公路数百米水流如注,泛着泡沫。这在海港是常见得,女孩却被凶暴的波浪吓坏了,不敢趟水而行。我们在船上远远看到她孤单单、战兢兢的身影,舰长对我说:“嗨,你去帮帮她。”我跑到堤上,一边冲入水里,一边大声喊:“紧跟我!”女孩笑逐颜开,摹仿着我无畏的姿势,勇敢的踩进水中。我们在水势汹涌的公路上迅跑着。当踏上干燥的路面时,女孩象对待神人般崇拜地看着我。我那时的确也有些气度不凡:蓝白色的披肩整个被风兜起,衬着堪称英武的脸,海鸥围着我上下飞旋。恐怕那形象真有点叫人终身难忘呢…… 后来,暑假结束了,女孩哽咽着回了南方。不久寄来充满孩子式怀念的信。我给她回了信,鼓励她好好学习,做好准备,将来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我们的通信曾经给了她很大的快乐。她告诉我说,因为有个水兵叔叔给她写信,她在班里还很受羡慕哩。 五年过去了,我们再没见面。我们没日没夜地在海洋中游弋、巡逻、护航。有一年,我们曾驶近她所住的那座城市,差一点见上面。风云突变,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我们奉命改变航向,加入一支在海上紧急编组的特混舰队,开往北部湾,以威遏越南的舰队。那也是我八年动荡的海上生活行将结束时闪耀的最后一道光辉。我本来期待建立功勋,可是我们没捞到仗打。回到基地,我们舰近了坞。不久,一批受过充分现代化训练的海校毕业生接替了那些从水兵爬上来的、年岁偏大的军官们的职务。我们这些老兵也被一批批更年轻、更有文化的新兵取代。我复员了。 回到北京家里,脱下紧身束腰的军装,换上松弛的老百姓的衣服,我几乎手足无措了。走到街上,看到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愈发熙攘的车辆人群,我感到一种生活正在向前冲去的头昏目眩。我去看了几个同学,他们有的正在念大学,有的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曾经和我要过好的一个女同学已成了别人的妻子。换句话说,他们都有着自己正确的生活轨道,并都在努力地向前,坚定不移而且乐观。当年我们是作为最优秀的青年被送入部队的,如今却成了生活的迟到者,二十五岁重又象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费力地迈向社会的大门。在部队学到的知识、技能,积蓄的经验,一时派不上用场。我到“安置办公室”看了看国家提供的工作:工厂熟练工人,商店营业员,公共汽车售票员。我们这些各兵种下来的水兵、炮兵、坦克兵、通信兵和步兵都在新职业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人实在难以适应自己突变的身分,便去招募武装警察的报名处领了登记表。我的几个战友也干了武警,他们劝我也去,我没答应。干不动了怎么办?难道再重新开始吗?我要选择好一个终身职业,不再更换。我这个人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一向很难。我过于倾注于第一个占据我心灵的事业,一旦失去,简直就如同一只折了翅膀的鸟儿,从高处、从自由自在的境地坠下来。 我很傍徨,很茫然,没人可以商量。父母很关心我,我却不能象小时候那样依偎着向他们倾诉,靠他们称腰。他们没变,是我不愿意。我虽然外貌没大变,可八年的风吹浪打,已经使我有了一副男子汉的硬心肠,得是个自己料理自己的男子汉。我实在受不了吃吃睡睡的闲居日子,就用复员时部队给的一笔钱去各地周游。我到处登山临水,不停地往南走。到了最南方的大都市,已是疲惫不堪,囊中羞涩,尝够了孤独的滋味。 王眉就在这个城市的锦云民用机场。她最后一封信告诉我,她高中毕业,当了空中小姐。 二 我没认出她,她一直走到我身边我也没认出来。 我在候机室往乘务队打电话,她的同事告诉我,她飞去北京,下午三点回来。并问我是她爸爸还是她姐夫,我说都不是。放下电话,我在二楼捡了个视界开阔的座位,一边吸烟,一边看楼下候机室形形色色的人群和玻璃墙外面停机坪上滑动、起降的飞机;看那些银光闪闪的飞机,象一柄柄有利的投枪,直刺蔚蓝色的、一碧如洗的天空。候机楼高大敞亮,窗外阳光灿烂。当一位体态轻盈的空中小姐穿过川流的人群,带着晴朗的高空气息向我走来时,尽管我定睛凝视,除了只看到道道阳光在她美丽的脸上流溢;看到她通体耀眼的天蓝色制服——我几乎什么也没看到。 “你不认识我了?” “我真的不认识了,但我知道是你。” “那我是变丑,还是变美了?” “别逼着我夸你。” 她在我身旁坐下。我依然凝视着她,她也紧盯着我。 “我没能象你所希望的那样,当海军。” “没什么。”我说,“你瞧,我自己也不是了。” “真的,我远远一眼就认出你的脸,可我还是犹豫了一下。我怎么也想象不出你不穿水兵服是什么样?是个这个样!” “我也想象不出,所以常照镜子。” “走吧。” “干吗?” “我给你安顿个地方,然后……去找你。” “好好聊聊?” “嗯,这地方太吵,太显眼。” “你是说找个没人的地方,安静的地方?” “嗯。” 我们双双站起身,我仍不住地端详她。 “干吗老看我?” “我在想,有没有搞错。” 真的,真叫人难以置信,她长大了,而我没长老。 王眉把我领到招待所,给我吃给我喝,还洗了个舒畅的热水澡。晚餐我吃掉一大盘子烧肉芥蓝菜,然后把香蕉直塞到嗓子眼那儿才罢手。我感到自己象个少爷。 “跟你说,我真想吃成个大胖子。” 饭后说是好好聊聊,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胡扯。王眉带了她的一个名叫张欣的女伴,光笑不说话,频频偷偷瞧我。她们俩勾肩搭背坐在我对面,不时会意相互一笑。我搞不清王眉什么动机,掩人耳目还是不忍抛下好朋友一个人在宿舍?或是…… 她问起我们舰其他人的情况,真真扫了我的兴。我告诉她,都复员了。我不想谈过去,穷途末路的人才对过去恋恋不已。可不谈过去就没的说。她们告辞,美其名曰让我早点休息。我一怒之下决定,明天回家。不料王眉又一个人转回来,告诉我一句话,当着张欣的面没好意思说。 “我那年到你们舰上玩的时候,有个最大愿望你猜是什么?” “变成男孩。” “还当我的女孩,但和你长的一样大。” “这办不到。”我笑着说,“你长我也长。” “不对,你长不了个儿啦。” 我改主意了,住下去! 三 我始终捞不到机会和王眉个别谈一会儿。白天她飞往祖国各地,把那些大腹偏偏的外国佬和神态庄重的同胞们送来送去。晚上,她花插地往这儿带人,有时一两个,有时三五个。我曾问过她,是不是这一路上治安欠佳,需要人作伴?她说不是。那我就不懂了。她说她的同事都是很可爱的女孩,我愿意认识她们,可是,难道她不知道我迫切希望的是和她个别谈谈吗?也可能是成心装糊涂。她看来是有点内疚,每次来都带很多各地时鲜的水果:海南的菠萝蜜,成都的桔子,新疆的哈蜜瓜,大连的苹果。吃归吃,我照旧心怀不满,难道事情颠倒了个儿,我成了小孩?我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象野地孤魂一样在这个急遽繁荣的城市乱遛。有一次乘车转了向,差点儿到了郊区的海军码头,我抹头就慌慌张张往回跑。我再不愿意看到那些漆着蓝颜色的军舰,我会像个二傻子,穿着老百姓的衣服瞪着眼睛瞧起来没完,让那些刚穿上军装的小年轻儿笑话。 台风出其不意地登了陆,拔树倒屋,机场禁航。王眉来了,我精神为之一振——她是一个人。穿着果绿色连衣裙,干净、凉爽。可她跟我说的都是什么鬼话哟,整整讲了一天英语故事。什么格林先生和格林太太不说话。格林先生用纸条告诉格林太太早晨六点叫他,而他醒来已是八点,格林太太把“嗨,起床”写在了纸上。罗伯特先生有一花园玫瑰。当一个小淘气要用一先令一大把卖给他玫瑰时,他不肯买,说他有的是。小淘气说:“不,你没有,你的玫瑰都在我手上。”……我抗议说我根本听不懂洋文,王眉说她用汉语复述,结果把这种费话的时间又延长了一倍。我只好反过来给她讲几个水兵中流传的粗俗故事,自己也觉着说得没精打采。 “你别生我的气。”王眉说,“我心里矛盾着呢。” 她告诉我,我才明白,原来她在“浏览”我。她不在乎家里有什么看法,就是怕朋友们有所非议,偏偏她的好朋友们意见又不一致,可以说壁垒分明哩。那天张欣走后和她有一段对话: “我很满意。” “你很满意?”王眉大吃一惊。 “我是说,我作为你的朋友很满意。” 而另一个和我聊得很热闹的刘为为却一口咬定: “他将来会甩了你。” 我不知道她凭什么如此断言。好象也没对她流露什么,只是当我说起当武警容易些,她问我是否会武,我随口说了句会“六”。 王眉走后,我蓦地觉得自己不象话。我又不是怡红公子那号情种,连自己家的表妹都敢玩命地追,居然还演成佳话,简直是对我国婚姻法有关条款的嘲讽。从明天起,我还是恢复本来面目,做个受人尊重、稍带崇拜的大哥哥吧(叔叔是无论如何做不成喽)。 第二天,持续大雷雨。王眉又来了,又是一个人,鬓上沾着雨珠,笔直的小腿湿漉漉。我端着的那副正人君子样儿一下瓦解。时光不会倒流,我们的关系也不会倒退。而且,天哪!我应该看出来,什么也阻止不了它迅猛发展。 “我跟你说,你甭暗示意会。你要不明明白白说出来,白纸黑字写出来,我决不动心。” 后来,这事还成了悬案。我一提这事,阿眉便大度地说:“就算我追你还不成。”言下其实是我追她,还觉悟很低,楞不承认。我往往只好嘟哝着说:“反正我当时就是被糖弹打中的感觉。”总而言之,那一下子间的事情是说不清了,没什么道理可讲。 “你知道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什么?” “临死前,最后一眼看到的是你。” “小傻瓜,那时我早老了,老得不成样子。那时,也许你想看的是孩子。” “不会的不会的。” 四 叫我深深感动的不是什么炽热呀、忠贞呀,救苦救难之类的品德和行为,而是她对我的那种深深的依恋,孩子式的既纯真又深厚的依恋。每次见面她都反来复去问我一句话: “你理想中,想找的女孩是什么人?” 一开始,我跟她开玩笑:“至少结过一次婚。高大、坚毅,有济世之才,富甲一方。” 后来发现这个玩笑开不得,就说:“我理想中的人就是你这样的女孩,就是你。” 她还总要我说,第一眼我就看上了她。那可没有,我不能昧着良心,那时她还是个孩子,我成什么人啦。她坚持要我说,我只得说: “我第一眼看上你了。你刚生
全本下载
  • preview 预览页数:
  • authors 作者: 王朔
  • size 大小:
  • pages 1637710
摘要描述: 王朔在作者们这个时代是孤独的,是他在最正确的方向上坚持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直面人生的精神。大多数的人被他表面上的游戏味、痞子腔所蒙蔽,没有看到他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启蒙主义者,对他的小说里流露出来的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对爱情的渴望、对个体的人的存在价值渴求视而不见。这几本书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作者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作者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仅仅因为作者不知道更多的东西,才认为有趣,虚张声势地写下来。这些情景不在了,这些人也散了,活着的也未老先衰,作者也不再那么说话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时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能力。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作者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评个分吧

    随机推荐
特别推荐